★
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样的人:
直冲天空的爆炸头,花花绿绿的头发,前卫夸张的打扮。
他们自称为杀马特,葬爱家族…
电影《心花路放》
今天吃瓜君带来一部评分8.7的杀马特记录片。
*《杀马特,我爱你* *》*|2019
豆瓣:8.7
推荐理由:杀马特,写实,时代
时 长:125 min
推荐指数: ★★★★
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李一凡说,
他拍的不是杀马特史,而是90后农民工历史的一部分。
他从2016年开始,采访67个杀马特青年,网络采访11个,同时收集了工人生活录像900多段,制作成这部纪录片。
每一位采访者都有他当时的杀马特照片,即使退出了。
*01* 杀马特的走红
“杀马特”一词,源于“smart”音译,有残血,葬爱,中国潮流,杀马特四大家族
说起杀马特,不得不提一个人。
罗福兴,他也被称为杀马特之父。
在以前,你把头发搞成这样,那就是“小流氓”“坏孩子”。
年轻人都是叛逆的,那时候QQ刚刚兴起,
在网上看到了罗福兴的造型,很多年轻打工人觉得很酷都在模仿。
罗福兴为此还建立了QQ群,
得益于网络的传播,杀马特家族也迅速壮大,他们发展出了各种地方qq群,还有了贵族头衔。
这让很多在外的年轻打工人有了很大的优越感。
他们通过杀马特完成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自豪。
2010年杀马特已经有近千万,其中最火爆的“葬爱家族”有20万人。
“杀马特”发型配上破洞裤,也变成了年轻人当时的潮流。
*02* 谁成就了杀马特
接受采访的杀马特人,他们大多早早辍学,外出务工时最小的才12岁。
有的是家庭贫穷,父母意外受伤残疾,交不起学费,早早出来赚钱养家。
有的觉着上学没什么用,早晚都要出去打工,不如早出去。
有的是因为村里的留守儿童,辍学到城市,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。
比如小王坐上从村里到广东的大巴时,兜里只有20块,还是借来的。
年纪小进不了厂,就在外面住桥洞捡垃圾为生。
但外出务工显然没有想的这么简单。
年纪小,缺乏社会经验,进厂是他们的首选。
干的都是重复的机械活,
日复一日的流水线工作,枯燥而乏味。只要手不停就行了,不需要动脑子。
打工人对工厂是又爱又恨,不去上班没饭吃,上班又是煎熬。
没有娱乐,没有朋友,有的是陌生感和恐惧感。
而随着QQ的兴起,玩杀马特让他们这一切压抑的情绪找到了发泄口。
夸张的发型和服饰让他们走在街上引人注意,他们不再平凡渺小。
嚣张的冲天发,社会人的打扮,给了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,觉得自己不再软弱可欺。
当时有句话叫”头可断血可流,发型不能乱”。
通过标志性的外形,大家可以迅速打成一片,成为朋友。
后来,渐渐地作为一种审美亚文化流行起来,这几乎影响了当时所有的95后少男少女。
那时候不吹个杀马特造型,都不敢和异性搭讪。
*03* 杀马特没落
杀马特没落是在2012年,很多键盘侠觉得杀马特没文化、低俗、不良。
网上掀起了对杀马特群体的围追堵截,大有赶尽杀绝之势。
一切谩骂和羞辱都展现了现实世界对这个群体的厌恶。
很快他们就销声匿迹了。
另外五颜六色的夸张发型是工厂里所不允许的,要是想回厂里工作就要剪掉头发。
迫于现实,很多人都退出了杀马特。
更多的杀马特少年在外漂泊后,选择回到家乡,做一些动植物养殖的小生意。
只有那一头亮眼的发型,是他们最后的倔强。
李一凡导演拍这部纪录片,杀马特只是外壳,里面包裹的是90后工厂打工人在时代变幻下的生命轨迹。
城乡差距,农村教育资源匮乏,留守儿童,这些是隐藏在每个杀马特背后的诱因。
导演把每次访谈和手机拍摄视频剪接起来,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的精神世界。
镜头前他们坦诚而自信,回忆青春时的自己。有欢乐,有泪水。
他们也通过这部纪录片完成了自我精神的呐喊。
就像杀马特之父罗福兴说的
“因为这群来到城市的孩子没有别的选择,他们没办法选择房、车,没办法选择高薪的工作,只能选择成为杀马特。
玩不了车、玩不了房,只能玩头发。
这是反叛的方式。”
时代的车轮呼啸而过,一切都被碾压不复存在。
感谢导演李一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面孔。
看图猜电影(第747 期)
回复 猜电影747 获取片名
记得点“在看“哦!
发表评论